来源:y6英亚体育在线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16 15:59:08
2025年7月,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学科最新排名发布,五邑大学材料科学学科迈入全球前5‰,成为该校建校40年来首个进入ESI全球前5‰的学科。
当前,五邑大学学科建设不断迸发活力,适配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学科结构已基本形成,学科贡献力持续凸显,影响力愈加卓越。
2022年11月,学校首次进入ESI排名,并在三年内国际排名位次跃升1133位。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药学、化学工程4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4个学科上榜U.S.News排名。
近几年来,五邑大学学科建设水平大幅进步。学科齐头并进的态势,勾勒出该校“重点学科突围”“学科生态繁荣”的发展态势。
在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罗坚义看来,邑大的材料科学学科,走上的是一条快速的提升之路。
“年轻,又充满潜力。”罗坚义介绍,2017年,这一学科距离ESI全球前1%学科的潜力值还不足20%,5年后便迅速进入ESI全球前1%,近三年更是每年上升近100位,直到今年7月进入前5‰。
他认为,这一成绩得益于学校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中的持续投入、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有效措施,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
“我们根据学科基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新材料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凝练出学科特色方向,再根据学科方向精准引进人才,并逐步让人才成长为学科骨干甚至是学术带头人。”罗坚义表示,在学院里,每一名新引进的教师都能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匹配的设备和实验条件。与此同时,学院支持学科骨干或学术带头人组建相应领域的科研团队。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该学科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并精准对接产业技术需求,组建跨学科团队,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开发,共同申报各类技术攻关项目。
系列举措为材料科学学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更激发着学科潜力蒸蒸日上。“未来,材料科学学科还将在新能源与储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和柔性传感材料等方面继续寻求突破。”罗坚义透露。
作为邑大“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药学学科则紧密对接健康中国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侨、特、融、开”四维融合驱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以“侨”为源,系统挖掘侨乡特色药食资源,融合AI与绿色合成技术,成功发现十余个作用于磷酸酶、PDE等靶点的创新候选药物分子,成果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药学顶尖期刊发表;
以“特”制胜,依托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构建“靶点—细胞—类器官—小动物—大动物”五位一体药效评价体系,首次创建人源化肝脏大鼠模型,成果在Advanced 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等;
以“融”赋能,与完美公司、特一药业等侨企深度协同,承接横向项目近200项,牵头制定2项省级食品安全区域标准,推动广陈皮、簕菜等资源开发利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以“开”聚智,依托侨脉网络推进外引内培,近5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人,培育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6人次,推动4名硕士毕业生获国家公派留学资格,15名硕士研究生升学赴欧美、港澳等国(境)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药学学科已成功上榜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机械工程学科同样亮点纷呈。该学科主动对接广东省“十四五”发展的策略规划,积极做出响应《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聚焦攻坚行动计划》,为珠江西岸地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助力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持续领跑,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该学科依托4个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形成了功能材料成型装备、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机器人与柔性传感器技术三大特色研究方向。同时,构建“精专业、高能力、能创新、敢担当”的机械专业方面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与中集集团、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近5年联合培养产业技术人才超500人;完成企业重大“揭榜挂帅”制项目3项,经费超4000万元;转化技术成果20余项,直接服务产业产值超10亿元,实现“科研—育人—产业”闭环。
学科负责人徐百平教授领衔的高分子材料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团队,还攻克了新一代双螺杆挤出装备技术,首创“差速同向双螺杆塑化成型挤出”概念,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差速双螺杆挤出机及摄动环元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一隅而知全局。重点学科的“破圈”,是五邑大学学科发展总体布局成果的突出体现和生动缩影。
自2016年起,五邑大学便启动“专业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列为学校“一号工程”,按照OBE理念和认证规定要求,制定2018版、2024版人才教育培训方案,重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体系,建立课程教学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历经2版培养方案,全面落实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结构持续优化,自2016年以来,学校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需求,增设8个专业、28个专业(方向),主动撤销6个专业、调整停办21个专业(方向)。
目前,学校共设有47个本科专业、78个本科专业(方向),涉及经、管、法、文、理、工、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本科理工类专业(方向)占比达67.9%;理工类学生占比73.96%。工科特色更加突出。
“十四五”期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五邑大学优化学科布局,紧锣密鼓,与时俱进,系列成果随之而来——
新增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高水平科研平台14个;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增长30%,资助经费总额增长56%;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增长50%,资助经费总额增长48%。
审时度势,主动求变,才能够打开发展新格局。“十五五”时期将至,五邑大学进一步结合新形势新需求,制定学科发展新蓝图。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学校秉持“以服务汇聚资源,以特色谋求发展,以融合激发活力,以贡献彰显价值”的学科发展理念,构建“优势引领、特色突出、基础支撑、应用为本”的学科体系,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建设主动适配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学校将继续聚焦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设、优化、完善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五邑大学党委书记栾天罡表示。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战略合作,面向广东省在海洋、低空、应急、能源等应用领域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建设以重点学科为支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赋能的交叉学科新增长点;
立足侨乡特色与区域需求,发挥面向华人华侨归乡健康养老的服务优势,依托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等平台,布局医学学科;
基于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江门特色,结合学校错位优势学科基础,在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和区域国别学等特色学科上发展优势。
从ESI全球排名的跃升,到学科错位发展的布局,再到未来导向的体系重构,五邑大学以学科为引擎,走出了一条“特色引领、集群发力、生态共赢”的强校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所拥有鲜明侨乡特色的高校,将为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坚实的“邑大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